檢視 泡泡玩科學 的原始碼
←
泡泡玩科學
前往:
導覽
、
搜尋
由於下列原因,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:
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:
使用者
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。
[[分類:動手做]] <small style='color:red'>謝迺岳‧物理教育學會監事<br/> 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專任講師</small> 玩泡泡水能為小朋友帶來歡樂,也為父母親帶來煩惱。泡泡水常灑得到處都是濕濕滑滑的,很難清理;小朋友還會問一大堆奇怪的問題,也很難回答。其實,泡泡水灑在地上剛好用來清潔地板;而且泡泡水的科學現象真的很有趣,在玩中學,一舉數得! ==一、瓶中的泡泡膜== 用吸管沾泡泡水,伸入一支寶特瓶中,緩慢地吹出一個大泡泡。當泡泡碰到瓶身時,會附著在瓶壁上而形成上下兩層泡泡膜。考驗來了,如何在同一支瓶內吹出最多層且不相連的泡泡膜呢? 原來,在瓶內的兩層泡泡膜,仍然屬於同一個泡泡;必須先把兩層泡泡膜之間的空氣吸走,才有空間容納更多層泡泡膜。而且,也必須用長吸管把瓶底的空氣吸走,再吹新的泡泡才會成功,否則舊的泡泡膜會被擠出瓶外。這個實驗提示我們,空氣是物質,佔有空間。 藉著反光,我們可以看見泡泡膜。泡泡膜是人眼所能看得到的最薄物體,厚度只有10-4cm。原子的直徑是10-8cm,最小的分子是10-7cm,所以泡泡膜的厚度是1000個原子的距離,大約100層水分子厚,屬於奈米範圍,於是泡泡就有許多有趣的奈米性質! 首先,泡泡很容易破。在空氣中飄浮的泡泡,撞到東西容易破,是物體粘走了它的水分使它裂開。但是用不織布製成的手套可以托住它一段時間,就是因為不織布表面的纖維不易沾水。泡泡落到水面也不容易破,是因為和水面有親和力。但是即使不碰到任何東西,泡泡終究會從頂部裂開,因為重力仍然使得泡泡的頂端變薄。 觀察桌面上的一個泡泡,它的表面有色彩在變幻,但是頂端的色彩逐漸消失,就是泡泡膜變薄的證據。曾有人在玻璃瓶中吹了幾層泡泡,並把玻璃瓶封口,然後放在地下室中,經過四十年後泡泡依然沒破。這是因為地下室的溫度變化不大,且瓶內的濕度穩定。所以小朋友可以在瓶中吹個泡泡並埋起來,經過五十年後再來看看這個時光瓶,一定會很驚喜喔! 問題一:為什麼在空中飄的泡泡總是球形的?在有其他物體做為邊框時,泡泡膜則是平面的? 問題二:用一個漏斗沾泡泡水,當漏斗離開水面後,泡泡膜會往漏斗的尖端移動並縮小,為什麼? ==二、虹彩的秘密== 在瓶中吹出泡泡膜後,把瓶子橫放在桌上並從側面觀察,會發現泡泡膜上有彩色條紋,很規律地水平排列,在最上層則是無色的。仔細觀察,會發現彩紋排列的順序像是彩虹般,似乎想透露我們一些大自然的秘密。 看過馬路上的油漬嗎?在暗黑的柏油路面上,那薄薄的油漬居然像是打翻的油彩,真美麗。原來這是光學的「薄膜干涉」現象。當光線射往物體表面時,會被反射回來;當光線穿過透明物質時,會在界面上發生折射現象。對於薄層物質,折射光還會在第二層反射,然後與第一層的反射光相互干涉,造成「相長」或「相消」的效應。 由於泡泡膜的厚度和可見光的波長接近,所以這種干涉現象很明顯。當泡泡膜較厚時,波長較長的紅光可能被加強(相長),而泡泡膜較薄的地方,波長較短的紫光可能被加強;如果把瓶子橫放,讓泡泡膜直立,使它的厚度由上往下逐漸變化,就能看到如彩虹般排列整齊的條紋囉! 再次把瓶子直立,讓泡泡膜保持水平,這時可發現泡泡膜上的彩紋又混亂了。拿一支吸管在瓶口輕輕吹氣(水平吹,不要把氣吹入瓶內)。當聽到「嗡~」的共鳴聲時,瓶內的泡泡會變成單色膜喔!原來,共振(共鳴)使得泡泡變成厚度均一的膜,所以在泡泡膜上干涉的光就會變成單色;但是在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泡泡膜,會發現顏色不一樣,這也證明膜上的色彩是由於光線的干涉所造成的。 問題一:橫放瓶子,讓泡泡膜直立時,膜的頂端為什麼無色? 問題二:可否藉由泡泡膜上的彩紋顏色,推算泡泡膜的厚度? 問題三:在瓶口吹氣,使瓶內的泡泡膜共振時,會形成同心圓的駐波;可否用來推算水波在泡泡膜上的速率? ==三、比人頭大的泡泡== 用一支吸管來吹泡泡,而且規定泡泡不能碰到任何東西,有沒有辦法把泡泡吹得比頭大?結果用任何吸管都無法吹出比人頭大的泡泡,但是一定會發現,粗吸管吹出來的泡泡比細吸管大。 原來製作大泡泡的關鍵,首先是要有很多原料,其次這個泡泡必須能夠懸掛在吸管上。粗的吸管周長較長,能夠吸附較多的泡泡水,也能拉住較重的大泡泡,這是表面張力的現象。如果我們用剪刀把吸管的前端剪成花瓣形狀,使吸管前端的周長變得更長,就能吸附更多的水,還能懸掛更大且更重的泡泡囉! 那麼,在桌面上吹個大泡泡吧,你會發現泡泡仍然無法比人頭大,因為它很快就會爆掉!原來一支吸管沾附的泡泡水有限,除非和朋友合作,一人吹氣,另一人在泡泡頂端持續加水,我們就可以吹出很大很大的泡泡囉。 進一步的挑戰,是在桌上吹出多層的泡泡。目前的世界紀錄是五層,因為在內層吹新的泡泡時,外層的泡泡會變大,很容易炸開。所以想要破世界紀錄,動作必須很快喔! 在吹多層泡泡時,會發現內層的泡泡容易滑出來,變成兩個泡泡外部相接的情形。大自然為什麼會讓兩層泡泡自動變成兩個外接泡泡,卻不容易使兩個外接的泡泡自動變成兩層泡泡呢? 原來,這是液體的表面張力的作用。同一種液體,分子間具有吸引力,使所有分子往中央集中,於是形成了常見的水珠、油珠和泡泡等現象。在液體表面的分子會相互拉扯,形成了一張網,讓別的物質不容易鑽進去,這種拉扯的作用就稱為表面張力。計算的方式,是一整排分子往同一方向的拉力,也就是「每單位長度的拉力」,稱為表面張力;常用的單位為「牛頓/公尺」或「達因/公分」。 問題一:為什麼清洗衣物要使用肥皂?為什麼肥皂水容易產生泡泡? 問題二:古時候沒有清潔劑,清洗衣物時用水煮或用棒子鎚打,為什麼? 問題三:如何用表面張力或能量的觀點進一步解釋:為什麼內層泡泡容易滑出來變成兩個外接的泡泡,而這兩個外接的泡泡又不容易分開成為兩個獨立的泡泡呢? ==四、表面張力的威力== 在水中加入肥皂或其他清潔劑,會減弱水的表面張力,使衣物上的油脂能夠溶於水中。在清潔的水面放幾支迴紋針使它們漂浮,滴一滴泡泡水後迴紋針立即就沉下去,這就是水的表面張力被破壞的證據。 在常溫時,純水的表面張力為75達因/公分。加了2%的肥皂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張力至25達因/公分。肥皂分子抓住水分子使它們不易蒸發,並且使得泡泡膜的厚度較為均勻。甘油或糖漿的抓水能力也很強,在肥皂水中加入它們可以增加泡泡膜的厚度,就能形成大而持久的泡泡了。 表面張力是內聚力的表現,會使單一種液體的表面盡量縮小(除非遇到另一種液體,例如油滴會被水拉開成薄膜)。用一個寶特瓶的頂端做一個漏斗,並用手掌堵住瓶口。用漏斗沾肥皂水並提起來,會形成一層泡泡膜;把瓶口的手鬆開一些,泡泡膜會一直上升到瓶口,使它的面積變小,這就是表面張力的緊縮實驗。可以和朋友比賽,誰能在漏斗中製造最多層泡泡膜,很好玩,百玩不厭! 把一條(或兩條)橡皮圈束在漏斗口,沾泡泡水後提起來,會發現肥皂膜被切成兩片(或四片),但是它們都卡在瓶口,且往上翹起來。仔細一看,發現每片膜都垂直瓶身並連向中心,原來這樣子它的表面積最小。 泡泡膜的表面積愈小,表示它的彈力愈小,也是位能較低。「力」與「能」是解釋物理現象的常用工具,自然界會降低物體(系統)的動能和位能,而把多餘的能量變成熱;用這個觀念可以輕易理解許多奇怪的現象。 水黽可以在水上行走,蝴蝶落入水中卻無法飛起來,還有用清潔劑可以堵住蟑螂的呼吸孔,都是因為牠們體積太小,表面張力對牠們的影響很大。人可以輕易突破水的表面張力,例如在盤中或空中先吹一個大泡泡,然後用快速且斷續的吹氣法,可以在大泡泡內部製造許多飄浮的小泡泡,好玩又好看,還可以比賽誰吹出最多顆小泡泡喔! ==五、泡泡的交界== 猜猜看,當兩個泡泡相連時,它們的交界處是什麼情況? #空無一物 #一層平面的泡泡膜 #層彎曲的泡泡膜,凸向大泡泡 #一層彎曲的泡泡膜,凸向小泡泡 要能準確說出答案,很不簡單。原來,泡泡內的氣壓比外界大,所以泡泡才會形成球狀。以半顆泡泡來討論,球內氣壓產生的推力=球外氣壓產生的推力+半球圓周上的分子拉力。由於泡泡外的氣壓是固定的,所以泡泡愈大,它的半球圓周愈長,分子拉力的總和就愈大,於是大泡泡內的氣壓就愈低。 所以,兩個相接的泡泡間一定有一層膜(否則球內氣壓變成相同,就變成一個更大的泡泡),而且凸向大泡泡(大泡泡內部的氣壓比小泡泡低)。 有一個實驗很有趣,就是讓大小兩個泡泡以管子相連,猜猜看會發生什麼事? #它們會維持原有的大小,直到破掉 #兩個泡泡會變成一樣大 #大的變得更大,小的變得更小 #兩個泡泡會一直變化大小 把兩支細吸管插入一支粗吸管內,用粘土或衛生紙堵住吸管相連的地方。用細吸管沾泡泡水吹出兩個泡泡後,用手指壓住吹口,觀察後續的變化。結果,大的泡泡變得更大,而小泡泡消失了。這個實驗說明:小泡泡內的氣壓比較大,使氣體往大泡泡流去,直到兩個泡泡內的氣壓相等。平衡時,小泡泡並沒有消失,它變成一個小小的膜,附著在吸管口。 問題一:如何推算一顆泡泡內部的氣壓? 問題二:兩個相接的泡泡之間有一層膜,可以看成是第三個泡泡的一部分。如何用「因次法」推算這層膜的「曲率半徑」?(註) 問題三:如何消除兩個相接的泡泡中間的膜,使它們變成一個大泡泡? ==六、泡泡溫度計== 在瓶中的泡泡可以保存得很久,因此可以用來製作泡泡溫度計。準備一支硬質細吸管,沾泡泡水並吹成一個泡泡後,插在一支保特瓶的瓶口,然後用粘土封緊瓶口,泡泡就不容易消失,因為泡泡內外的氣壓會達成平衡。 把手搓熱後,輕輕握住寶特瓶;或直接用手擠壓寶特瓶,泡泡都會變小,是因為瓶內的氣壓增加了。這個裝置稱為「定壓氣體溫度計」,是因為在操作過程中,泡泡內的氣壓是固定的。 溫度計的設計原理,是尋找一個會隨著溫度改變的現象,作為溫度的指標。例如體積、壓力、電流或色彩(物性)會隨著溫度變化,就能作為測量溫度的工具。當達到「熱平衡」時,記錄當時的物性與溫度;下次發現同樣的物體在溫度變化時有相同的物性,我們就能推算當時的溫度了。 問題一:在泡泡溫度計中,為什麼要在瓶內懸掛泡泡,而不是在吸管口形成一個泡泡呢? 問題二:製作泡泡溫度計時,使用玻璃瓶會不會比寶特瓶更好? ==七、有邊界的泡泡== 有人說宇宙像個泡泡,那麼住在泡泡內的生物能夠理解外面的世界呢?往泡泡內吹氣能使泡泡脹大,那麼宇宙的大泡泡會不會有一天爆開呢?泡泡爆開時會變冷(溫度變化很小,一般人感覺不到),如果宇宙也爆開時,會不會也降溫呢? 宇宙是否有邊界?如果有邊是個球形嗎?泡泡如果有邊,可以塑成各種形狀!最簡單的做法,是用細鐡線(或衣架)繞成一個鐡圈,沾了泡泡水就形成一層平面的膜。輕輕晃動鐡圈,泡泡膜就會振動,形成曲面。如果往同一方向緩慢移動鐡圈,讓空氣慢慢吹進泡泡裡,就能形成很大的泡泡囉! 如果用細鐡線編成多面體,就可以塑造多面的泡泡膜。猜猜看:正四面體(粽子)和正六面體(方糖)的框架,通常會形成幾片膜? #四與六 #六與十三 #八與十八 #十與廿四 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,泡泡膜彼此相連時仍會使總體的表面積縮到最小。有一個實驗能演示這個現象。請在桌面上吹出一環相連的泡泡,數量不限。你會發現很難操作,因為這些泡泡們總是聚在一起,而使它們的總表面積縮小。 把正四面體的框架浸入泡泡水中再拉起來,通常會形成六個泡泡膜,每個膜是個三角形,從框架的六個邊往中央聚成一個點;這時的泡泡膜面積比外側四個面的總面積還小。同樣的,正六面體框架通常也會形成十三個膜,而不是六個正方形。 有時候,正四(六)面體的中央會出現一個較小的正四(六)面體,但是機率很小。有一種方法可以後製成功,就是用一支吸管在正四(六)面體的中央吹一個小泡泡,就能夠形成一個小的正四(六)面體囉。 註:半徑的因次是長度L,表面張力的因次是T=F/L,氣壓的因次是P=F/A;由兩泡泡間的壓力差ΔP小-ΔP大=ΔP界面,等號左右同除以T,可推得界面的曲率半徑為1/R=1/R小-1/R大.(ΔP小是小泡泡內的氣壓與外界氣壓的差值,ΔP界面是兩泡泡間的壓力差)
返回「
泡泡玩科學
」頁面
導覽選單
個人工具
登入
命名空間
頁面
討論
變體
檢視
閱讀
檢視原始碼
檢視歷史
更多
搜尋
導覽
首頁
近期變更
隨機頁面
說明
工具
連結至此的頁面
相關變更
特殊頁面
頁面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