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分類:能源" 修訂間的差異

出自 全民科學平台
前往: 導覽搜尋
(已建立頁面,內容為 "#計算太陽對地球海域的增溫效應 #*1.94 cal/cm<sup>2</sup>.min #*地球「有晚上,有白天」,以12個小時為計,太陽輻射到地球外太…")
 
(對話)
 
(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)
行 12: 行 12:
 
#*潮汐
 
#*潮汐
 
#一卡為 4.2 焦耳,能量單位的圖象化。
 
#一卡為 4.2 焦耳,能量單位的圖象化。
 +
#1 瓦為每秒做功 1 焦耳。1GW=100萬瓩。([http://blog.udn.com/glwang/85773367 請參考])
 
#全球人類天然所需的能源。目前能量消耗的圖象化。
 
#全球人類天然所需的能源。目前能量消耗的圖象化。
#台灣的能源需求的圖象化。
+
#台灣的能源需求的圖象化。尖峰 36 GW 。
 
#台灣能源蘊藏的圖象化。
 
#台灣能源蘊藏的圖象化。
 +
===丁丁line對話摘要===
 +
台灣土地沒有縱深,承受不起核災。
 +
 +
又台灣也沒有處理用畢核燃料棒的能力,目前要留給子孫的核燃料棒絕對是過量,而不是還有餘裕。
 +
 +
北部有三座核電廠(含核四),構成系統性風險,其中一部機組(不是整廠)發生核幅射外洩等級的事故,另兩廠很可能必須撤離人員,跟著又會因維運人力不足,再升高另兩廠的事故風險。
 +
 +
台灣電價太低,導致不當補貼資本家賺錢(連google都知道來用台灣的便宜電划得來),老百姓更是不珍惜用電。
 +
 +
所以台灣應改為:一定度數以下的基本民生用電維持目前的電價(讓窮人好過),之上的電價調到日本和歐洲的電價區位,含工業用電。
 +
 +
又風力和太陽能不適合做為台灣的基載電力,真正適合台灣的基載電力應該是地熱、黑潮、水力。
 +
 +
福禍相倚,台灣有地震常致災,但此事的另一面是台灣位於太平洋板塊楔入歐亞板塊的交界點上,全島往下鑽3000米都有地熱可用;又黑潮的固定流速是每秒一公尺,這兩項天賜的能源才應該是台灣基載電力的選項。
 +
 +
台灣深層地熱的潛在蘊藏量,就等於或略大於台灣目前的全國用電量。而類似太平洋火環帶的地質條件,在歐洲是大西洋中洋脊,大西洋中洋脊在歐洲卻只通過冰島一個國家;冰島人口只有30餘萬,比板橋還少,所以根本就沒有大規運用地熱的必要。所以大規模運用地熱的技術,目前並不在歐洲。
 +
 +
台灣四十年前就有鑽井3000米的能力,但管線耐腐蝕的能力不夠。目前拜材料科學的進步,這部分已經有適當的材料,只是還太貴。而拜美國開發頁岩油所賜,其間的某些技術也能轉到地熱開發的應用上。又黑潮發電的困難,主要在「定錨」技術還有欠缺,水下機組會被潮水沖走。這些技術問題其實並沒有那麼難解決,真正難的是其上的電網問題。
 +
 +
核能,燃煤、石油、天燃氣的火力發電,能源密度極高,使用傳統電網,是固定由發電廠將電送往家庭與工廠的「單向」電網。而綠能則能源密度往往不高,需要「雙向」送電的「智慧電網」,即電網隨時偵知哪些點需要用點,哪些點有餘電輸出,就近調度有餘電的點送往需要用電的點。智慧電網除了適應綠能的低能源密度之外,還有另外兩個好處:第一,就近調度的輸電損耗較少,不必如傳統電網動輒要消耗 9~11% ;第二,電網較安全,不會因為一個點掛掉,大面積停電。
 +
 +
台灣將產電與輸配電併在同一家公司(台電)來經營,先天就不利智慧電網發展,因為電網效能高了,電力需求就降低,產電部門就沒有足夠營業額。這兩者本身有利害上的矛盾,所以修電業法,將台電拆成產電與輸配電兩家公司才會成為台灣能源治理上的共識。而台電前副總等人跳出來指責政府賣國,說台電要大,議價能力才會強,買的煤、石油、天燃氣才會便宜。蔡政府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擔當,沒有道德與遠見上的堅持,所以修電業法,將產電與輸配電兩業分離的事又轉彎放棄了。
 +
 +
要將台灣由核能、火力為主的能源基礎,轉向以地熱、黑潮為主的能源基礎,絕不是技術選項的問題,更是打破千千萬萬人飯碗進行重分配的事情。要是「按道理辦」就很容易:一、產電和輸配電分業;二、政府出資蓋成「智慧電網」;三、引進全世界的資金和技術來共同開發台灣的深層地熱和黑潮發電。但這些事在「職業政治」的操作下是辦不到的。只有透過「常民政治」的驅動才能辦成。
 +
 +
好,回到錦秀問題「為何不用核四停掉核一、二、三的比較危險的兩座呢?」,最簡化的講法是「因為核四是台電蓋的」,如果用飛機打比方,開飛機和造飛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專業。台電比較像開飛機的,買買水力發電機組、火力發電機組回來安裝還行,要造一個安全的核電機組,遠非其所長!台電造的核四儀控,就有四萬多個控制點。整個廠分包給美日等多家公司,台電自己做整合,掌控太難,風險也更高。而核一、核三的反應爐是跟西屋買的,核二是跟奇異公司買的,其安全係數有許多同型的反應爐可以做比較。
 +
 +
洪榮良:「地球加速暖化,海平面急速上升,洋流改變。黑潮是固定不變的洋流?中研院院士徐遐生指出,洋流雖然穩定且容易預測,但過度大規模運用可能造成氣候紊亂。
 +
 +
徐遐生估計,黑潮的總能量大約100GW,台灣可由黑潮取得的最大能量約50GW。但他強調,台灣只能取用其中一小部分,否則可能會影響日本的氣候。」
 +
 +
謝謝榮良的補充,所以台灣基載電力的順位,應該是:地熱第一,黑潮第二,水力第三,漸漸取代掉核能和化石能源。而太陽能和風力用於中載及尖鋒電力。
 +
 +
#[http://science4everyone.net/files/能源 專屬資料櫃]
 +
#[https://technews.tw/2017/08/07/taiwan-power-clean-energy/ 電力配置]

於 2018年9月4日 (二) 00:04 的最新修訂

  1. 計算太陽對地球海域的增溫效應
    • 1.94 cal/cm2.min
    • 地球「有晚上,有白天」,以12個小時為計,太陽輻射到地球外太空的熱量為1396.8cal/cm2.day
    • 假設這個能量經過大氣層的吸收與反射,祗有60%的熱量到地球表面,地球的表面積有5.1×1018cm2,所以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有4.274×1021cal
    • 改變水的溫度1℃,所需要的熱量是1 cal
    • 每天太陽的熱量要提高整個海域的溫度,祗有0.003℃
    • 所以水是維持地球溫度最主要的力量
  2. 表達地球的能源分布,及其數量的圖象化。
    • 太陽、風、洋流、波浪、溫差、鹽濃度差、植物、動物、微生物
    • 煤、石油、天然氣
    • 鈾、地熱
    • 潮汐
  3. 一卡為 4.2 焦耳,能量單位的圖象化。
  4. 1 瓦為每秒做功 1 焦耳。1GW=100萬瓩。(請參考)
  5. 全球人類天然所需的能源。目前能量消耗的圖象化。
  6. 台灣的能源需求的圖象化。尖峰 36 GW 。
  7. 台灣能源蘊藏的圖象化。

丁丁line對話摘要

台灣土地沒有縱深,承受不起核災。

又台灣也沒有處理用畢核燃料棒的能力,目前要留給子孫的核燃料棒絕對是過量,而不是還有餘裕。

北部有三座核電廠(含核四),構成系統性風險,其中一部機組(不是整廠)發生核幅射外洩等級的事故,另兩廠很可能必須撤離人員,跟著又會因維運人力不足,再升高另兩廠的事故風險。

台灣電價太低,導致不當補貼資本家賺錢(連google都知道來用台灣的便宜電划得來),老百姓更是不珍惜用電。

所以台灣應改為:一定度數以下的基本民生用電維持目前的電價(讓窮人好過),之上的電價調到日本和歐洲的電價區位,含工業用電。

又風力和太陽能不適合做為台灣的基載電力,真正適合台灣的基載電力應該是地熱、黑潮、水力。

福禍相倚,台灣有地震常致災,但此事的另一面是台灣位於太平洋板塊楔入歐亞板塊的交界點上,全島往下鑽3000米都有地熱可用;又黑潮的固定流速是每秒一公尺,這兩項天賜的能源才應該是台灣基載電力的選項。

台灣深層地熱的潛在蘊藏量,就等於或略大於台灣目前的全國用電量。而類似太平洋火環帶的地質條件,在歐洲是大西洋中洋脊,大西洋中洋脊在歐洲卻只通過冰島一個國家;冰島人口只有30餘萬,比板橋還少,所以根本就沒有大規運用地熱的必要。所以大規模運用地熱的技術,目前並不在歐洲。

台灣四十年前就有鑽井3000米的能力,但管線耐腐蝕的能力不夠。目前拜材料科學的進步,這部分已經有適當的材料,只是還太貴。而拜美國開發頁岩油所賜,其間的某些技術也能轉到地熱開發的應用上。又黑潮發電的困難,主要在「定錨」技術還有欠缺,水下機組會被潮水沖走。這些技術問題其實並沒有那麼難解決,真正難的是其上的電網問題。

核能,燃煤、石油、天燃氣的火力發電,能源密度極高,使用傳統電網,是固定由發電廠將電送往家庭與工廠的「單向」電網。而綠能則能源密度往往不高,需要「雙向」送電的「智慧電網」,即電網隨時偵知哪些點需要用點,哪些點有餘電輸出,就近調度有餘電的點送往需要用電的點。智慧電網除了適應綠能的低能源密度之外,還有另外兩個好處:第一,就近調度的輸電損耗較少,不必如傳統電網動輒要消耗 9~11% ;第二,電網較安全,不會因為一個點掛掉,大面積停電。

台灣將產電與輸配電併在同一家公司(台電)來經營,先天就不利智慧電網發展,因為電網效能高了,電力需求就降低,產電部門就沒有足夠營業額。這兩者本身有利害上的矛盾,所以修電業法,將台電拆成產電與輸配電兩家公司才會成為台灣能源治理上的共識。而台電前副總等人跳出來指責政府賣國,說台電要大,議價能力才會強,買的煤、石油、天燃氣才會便宜。蔡政府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擔當,沒有道德與遠見上的堅持,所以修電業法,將產電與輸配電兩業分離的事又轉彎放棄了。

要將台灣由核能、火力為主的能源基礎,轉向以地熱、黑潮為主的能源基礎,絕不是技術選項的問題,更是打破千千萬萬人飯碗進行重分配的事情。要是「按道理辦」就很容易:一、產電和輸配電分業;二、政府出資蓋成「智慧電網」;三、引進全世界的資金和技術來共同開發台灣的深層地熱和黑潮發電。但這些事在「職業政治」的操作下是辦不到的。只有透過「常民政治」的驅動才能辦成。

好,回到錦秀問題「為何不用核四停掉核一、二、三的比較危險的兩座呢?」,最簡化的講法是「因為核四是台電蓋的」,如果用飛機打比方,開飛機和造飛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專業。台電比較像開飛機的,買買水力發電機組、火力發電機組回來安裝還行,要造一個安全的核電機組,遠非其所長!台電造的核四儀控,就有四萬多個控制點。整個廠分包給美日等多家公司,台電自己做整合,掌控太難,風險也更高。而核一、核三的反應爐是跟西屋買的,核二是跟奇異公司買的,其安全係數有許多同型的反應爐可以做比較。

洪榮良:「地球加速暖化,海平面急速上升,洋流改變。黑潮是固定不變的洋流?中研院院士徐遐生指出,洋流雖然穩定且容易預測,但過度大規模運用可能造成氣候紊亂。

徐遐生估計,黑潮的總能量大約100GW,台灣可由黑潮取得的最大能量約50GW。但他強調,台灣只能取用其中一小部分,否則可能會影響日本的氣候。」

謝謝榮良的補充,所以台灣基載電力的順位,應該是:地熱第一,黑潮第二,水力第三,漸漸取代掉核能和化石能源。而太陽能和風力用於中載及尖鋒電力。

  1. 專屬資料櫃
  2. 電力配置

「能源」分類的頁面

此分類包含以下一個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