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凸透鏡成像" 修訂間的差異

出自 全民科學平台
前往: 導覽搜尋
 
(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)
行 3: 行 3:
 
</font>
 
</font>
  
<table width="1500px">
+
<table width="1200px">
 
<tr>
 
<tr>
 
<td>
 
<td>
行 16: 行 16:
 
</td>
 
</td>
 
<td>
 
<td>
<img style="width:300px;" src="https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3/3f/%E5%87%B8%E9%80%8F%E9%8F%A1%E6%88%90%E5%83%8F1.jpg">
+
<img style="width:250px;" src="https://iap.ncue.edu.tw/images/凸透鏡成像/凸透鏡成像1.jpg">
 
</td>
 
</td>
 
</tr>
 
</tr>
行 30: 行 30:
 
<tr>
 
<tr>
 
<td>
 
<td>
<img style="width:400px;" src="https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5/58/%E5%87%B8%E9%80%8F%E9%8F%A1%E6%88%90%E5%83%8F2.jpg">
+
<img style="width:400px;" src="https://iap.ncue.edu.tw/images/凸透鏡成像/凸透鏡成像2.jpg">
 
</td>
 
</td>
 
</tr>
 
</tr>
行 54: 行 54:
  
  
:<img style="width:400px;" src="https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7/7c/%E5%87%B8%E9%80%8F%E9%8F%A1%E6%88%90%E5%83%8F3.jpg">
+
:<img style="width:400px;" src="https://iap.ncue.edu.tw/images/凸透鏡成像/凸透鏡成像3.jpg">
  
  
行 61: 行 61:
  
  
:<img style="width:800px;" src="https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9/9a/%E5%87%B8%E9%80%8F%E9%8F%A1%E6%88%90%E5%83%8F4.jpg">
+
:<img style="width:800px;" src="https://iap.ncue.edu.tw/images/凸透鏡成像/凸透鏡成像4.jpg">
  
  
 
:表二:記錄物距與像距
 
:表二:記錄物距與像距
  
:<table border="1" width="600px">
+
<table border="1" width="600px">
 
<tr><td width="120px" height="40px">物距p(cm)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/tr>
 
<tr><td width="120px" height="40px">物距p(cm)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/tr>
 
<tr><td width="120px" height="40px">像距q(cm)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/tr>
 
<tr><td width="120px" height="40px">像距q(cm)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td></td></tr>
行 86: 行 86:
 
*4.6 除了實像,還有觀察到哪些現象?
 
*4.6 除了實像,還有觀察到哪些現象?
  
:<img style="width:300px;" src="https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9/9e/%E5%87%B8%E9%80%8F%E9%8F%A1%E6%88%90%E5%83%8F5.jpg"><img style="width:300px;" src="https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b/b9/%E5%87%B8%E9%80%8F%E9%8F%A1%E6%88%90%E5%83%8F6.jpg">
+
:<img style="width:300px;" src="https://iap.ncue.edu.tw/images/凸透鏡成像/凸透鏡成像5.JPG"><img style="width:300px;" src="https://iap.ncue.edu.tw/images/凸透鏡成像/凸透鏡成像6.JPG">
  
== 5.教學目標與評量==
+
== 教學目標與評量==
  
 
*5.1 動手操作技能。
 
*5.1 動手操作技能。

於 2020年11月9日 (一) 03:18 的最新修訂

因為光經過不同物體(媒介)具有折射的現象,可以使用一個凸透鏡將其一側之物體形成一個實像於另一側,請探究此現象。

實驗材料:

  1. 鋁擠型滑軌 *1
  2. 凸透鏡 *1
  3. 蠟燭 *1
  4. 屏幕 *1
  5. 捲尺 *1

現象說明

在一個凸透鏡兩側安排一支蠟燭及一個屏幕,藉由調整蠟燭、凸透鏡及屏幕之距離,得以在屏幕是看到蠟燭之實像。

探究問題

  • 2.1 如何安排蠟燭凸透鏡及屏幕,使得蠟燭可以透過凸透鏡成一實像於屏幕上。
  • 2.2 固定蠟燭與屏幕距離,可以挪動調整凸透鏡相對位置,在屏幕上看到實像。
  • 2.3 相對於物體,實像方位與大小和它們相對位置之關係為何。
  • 2.4 續上,是否有定量的關係。
  • 2.5 還有哪些可能的成像?就是除了實像,可以觀察到其它現象?

實作項目

  • 3.1 以3D印表機印出相關物品的座(如下圖)。
  • 3.2 將蠟燭與屏幕固定在鋁擠型滑軌相距一段距離(如下表一),移動凸透鏡,直到觀察到蠟燭成像於屏幕上。
  • 3.3 續上,是否可以找到兩個凸透鏡的位置,可以觀察到實像於屏幕上。
  • 3.4 紀錄物體與透鏡距離(稱為物距)及透鏡與屏幕距離(稱為像距),如下表二。
  • 3.5 改變蠟燭與屏幕距離,重複上述實驗。




表一:固定蠟燭與屏幕距離,調整透鏡,尋找成實像的位置。



表二:記錄物距與像距
物距p(cm)
像距q(cm)


物距倒數1/p(1/cm)
像距倒數1/q(1/cm)

分析與結論

  • 4.1 能及時調整出蠟燭透過凸透鏡成一實像於屏幕。
  • 4.2 改變蠟燭與屏幕距離,移動凸透鏡尋找成立實像之位置,記錄物距與像距之數據。
  • 4.3 繪製像距與物距關係圖。
  • 4.4 能轉化像距及物距倒數,繪製它們之間的關係圖。
  • 4.5 由上述數據圖中萃取出重要物理量。
  • 4.6 除了實像,還有觀察到哪些現象?

教學目標與評量

  • 5.1 動手操作技能。
  • 5.2 能經由觀察並進行敘述。
  • 5.3 能以Excel作圖,並轉化相關數據。
  • 5.4 能從數據圖中萃取出重要物理量。
  • 5.5 報告與口語表達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