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綠光干涉與粒子、波雙重性" 修訂間的差異

出自 全民科學平台
前往: 導覽搜尋
 
(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)
行 1: 行 1:
===目的===
+
====(一)先備知識====
讓學生瞭解可以從微波爐與簡單的紙筆或巧克力算出光速
+
*光子和電子都具有:粒子/波雙重性,會出現類似的雙狹縫干涉條紋。
===原理===
+
*#都遵守:λ =h/p ,波長=普朗克常數/動量
微波在微波爐中傳遞的時候會產生電磁波動的駐波,讓水分子隨著電場波動按照電場排列。<br>
+
*#對光子來說波振輻的大小代表電磁場的大小。
若是在電場變化最劇烈的點(波峰或波谷),會讓水分子之間或與其他物質互相摩擦產生熱能,讓該點溫度上升。
+
*#對電子來說,波振輻的平方等於等於電子出現的機率。
若要受熱均勻就要加入旋轉盤,讓每個點都能被均勻加熱。
+
<table class=nicetable>
<br>(補圖 電磁波動 駐波)<br><br>
+
<tr><th>紅光</th><th>綠光</th><th>藍光</th><th>用200伏特加速的電子</th><th>用200伏特加速的質子</th><th>秒速40米150克的棒球</th></tr>
微波爐的微波頻率選擇除了要讓食物吸收還要穿透進食物,若是頻率太低,會讓大部分的波穿透過去而無法吸收,若頻率太高,會在表面就被吸收而進不了食物。所以微波爐選用的2450MHz就是在實驗過後加熱效果最佳的專用頻率。
+
<tr><th>7×10<sup>-7</sup></th><th>5.3×10<sup>-7</sup></th><th>4.6×10<sup>-7</sup></th><th>8.7×10<sup>-11</sup></th><th>2×10<sup>-12</sup></th><th>1.1×10<sup>-34</sup></th></tr>
<br>(補圖 頻率高低影響)<br><br>
+
</table>
===場地===
+
*在微觀世界中,電子是可以「同時」出現在甲地,也「同時」出現在乙地,只是分別在甲地與乙地被找到的機率各有不同,其出現機率由波函數表達。
*視學生人數安排得插電的室內空間。
+
*1927年,貝爾實驗室將電子射向鎳結晶,發現其繞射圖譜電子被證實有波的性質。
===材料準備===
+
*速度以每秒40米,質量為0.15公斤的棒球,其波長為 10<sup>-34</sup> ,比原子核還要小很多很多,根本測不出來。
*微波爐
+
*1999年,富勒烯被測出有波的性質。
*白紙 3~5張
+
<img src='https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8/82/Fullerene-C60.png' width=100px height=100px />
*擦擦筆(黑色) 數支
 
*片狀巧克力 數片
 
===活動流程===
 
====活動一 白紙====
 
#請同學用擦擦筆畫滿3張白紙,然後將第一張放進微波爐中加熱60秒。
 
#將微波爐中的旋轉盤拿掉後,放進第二章白紙,同樣加熱60秒,觀察紙張表面圖案與有旋轉盤時有何差異。
 
#請同學改變微波時間40秒,20秒,分別觀察與記錄。
 
#量出圖案的中心到中心距離,乘2倍之後乘上微波爐頻率(寫在微波爐側或後方),並跟光速比較。
 
====活動二 巧克力====
 
#請同學將第一片巧克力放進微波爐中加熱60秒。
 
#將微波爐中的旋轉盤拿掉後,放進第二片巧克力,同樣加熱60秒,觀察融化狀態與有旋轉盤時有何差異。
 
#請同學改變微波時間40秒,20秒,分別觀察與記錄。
 
#量出融化點到融化點間之距離,乘2倍之後乘上微波爐頻率(寫在微波爐側或後方),並跟光速比較。
 
  
可參考下列影片(補影片)
+
====(二)操作====
<nowiki><videoflash src='http://jendo.org/uploadFiles/s4e/videos/影片位置.mp4' type=html5 width=425 ></videoflash></nowiki>
+
#每組發一隻雷射筆,一張紙,一支 0.5 mm 自動鉛筆芯,夾子大小各一,同學自備可調焦距的手機。
<!--影片參考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GHZGYEr4vU-->
+
#每組三人以上分工,一人持夾子和雷射筆,並持筆芯中分雷射筆;一人拿紙和尺,映照出雙狹縫干涉條紋,並用刻度尺對準干涉圖樣;一人用手機拍下來。
===注意事項===
+
#算出干涉條紋間隔。
*請勿將金屬或非實驗所需物品放進微波爐,也不要直視微波爐內,避免發生危險
+
#運用公式:
 +
#:光程差(1波長)/狹縫間距(0.5mm)=sinθ ≈ tanθ=亮紋間隔/筆紙間距(約四米)
 +
<img src='http://science4everyone.net/file/共用/雙狹縫干涉.png' width=250px height=*/>
 +
*活動照片
 +
<table class=nicetable>
 +
<tr bgcolor=#ffff66>
 +
<th>實驗材料</th>
 +
        <th>筆芯史雷射光產生雙狹縫干涉</th>
 +
        <th>量測干涉條紋間距</th>
 +
</tr>
  
===探究問題===
+
<tr>
<mwdetails><summary>為何有旋轉盤時,筆跡會消失(巧克力全部融化)?</summary>
+
<td>
<p></p>
+
<img src='http://science4everyone.net/s4e/公開課pic/108物質科學I/1030物質的組成/活動/粒子、波雙向性/雙狹縫干涉材料.jpg' width=225px height=*/>
<dl><dd>Ans: 因為微波爐旋轉會讓裡面的整片受熱均勻,筆跡就會全部消失(巧克力就均勻融化)。</dd></dl>
+
</td>  
<p></p></mwdetails>
+
<td>
<mwdetails><summary>為何拿走旋轉盤之後,會有圖案的改變(巧克力產生融化點)?</summary>
+
<img src='http://science4everyone.net/s4e/公開課pic/108物質科學I/1030物質的組成/活動/粒子、波雙向性/用長尾夾固定雷射筆1.jpg' width=300px height=*/>
<p></p>
+
</td>
<dl><dd>Ans: 微波會在微波爐內產生駐波,在波峰與波谷時能量最大,就會在波峰與波谷產生熱點,讓筆跡消失或是巧克力融化。</dd></dl>
+
<td>
<p></p></mwdetails>
+
<img src='http://science4everyone.net/s4e/公開課pic/108物質科學I/1030物質的組成/活動/粒子、波雙向性/測量干涉間距1.jpg' width=350px height=*/>
<mwdetails><summary>為何要乘兩倍?(補圖說明波長 波峰波谷)</summary>
+
</td>  
<p></p>
+
<dl><dd>Ans: 因為能量最大的點會是波峰與波谷,最相近的熱點就是鄰近的波峰波谷距離,所以要乘以二才會得到波長。</dd></dl>
+
</tr>
<p></p></mwdetails>
+
</table>
<mwdetails><summary>為何測出微波速度即為光速?(補圖 頻譜)</summary>
+
*注意:筆芯貼著雷射筆筆尖,垂直對準雷射筆中央,盡量剛好把雷射光切一半
<p></p>
+
 
<dl><dd>Ans: 光波與微波都屬於電磁波,因為電磁波不具有靜止質量,可以達到速率的上限,也就是光速。</dd></dl>
+
====(三)探究問題====
<p></p></mwdetails>
+
<s4e>
<mwdetails><summary>生活中,有什麼光速不變的例子?</summary>
+
pid=354
<p></p>
+
show=問題探究
<dl><dd>Ans: GPS、宇宙通訊等。</dd></dl>
+
</s4e>
<p></p></mwdetails>
 

於 2025年4月4日 (五) 22:37 的最新修訂

(一)先備知識

  • 光子和電子都具有:粒子/波雙重性,會出現類似的雙狹縫干涉條紋。
    1. 都遵守:λ =h/p ,波長=普朗克常數/動量
    2. 對光子來說波振輻的大小代表電磁場的大小。
    3. 對電子來說,波振輻的平方等於等於電子出現的機率。
紅光綠光藍光用200伏特加速的電子用200伏特加速的質子秒速40米150克的棒球
7×10-75.3×10-74.6×10-78.7×10-112×10-121.1×10-34
  • 在微觀世界中,電子是可以「同時」出現在甲地,也「同時」出現在乙地,只是分別在甲地與乙地被找到的機率各有不同,其出現機率由波函數表達。
  • 1927年,貝爾實驗室將電子射向鎳結晶,發現其繞射圖譜電子被證實有波的性質。
  • 速度以每秒40米,質量為0.15公斤的棒球,其波長為 10-34 ,比原子核還要小很多很多,根本測不出來。
  • 1999年,富勒烯被測出有波的性質。

(二)操作

  1. 每組發一隻雷射筆,一張紙,一支 0.5 mm 自動鉛筆芯,夾子大小各一,同學自備可調焦距的手機。
  2. 每組三人以上分工,一人持夾子和雷射筆,並持筆芯中分雷射筆;一人拿紙和尺,映照出雙狹縫干涉條紋,並用刻度尺對準干涉圖樣;一人用手機拍下來。
  3. 算出干涉條紋間隔。
  4. 運用公式:
    光程差(1波長)/狹縫間距(0.5mm)=sinθ ≈ tanθ=亮紋間隔/筆紙間距(約四米)

  • 活動照片
實驗材料 筆芯史雷射光產生雙狹縫干涉 量測干涉條紋間距

  • 注意:筆芯貼著雷射筆筆尖,垂直對準雷射筆中央,盡量剛好把雷射光切一半

(三)探究問題

請拍照上傳過程與結果照片。

Ans: 略

在紙上端正寫出組內分工以及計算波長的算式,並上傳照片。

Ans: 略

討論各組結果為何不同?

Ans: 實驗中有各種不同的誤差。

踢除極端值,全班各組做平均。

Ans: 略

上網查出綠光雷射的波長,並跟實驗數據做比較。

Ans: 比較誤差大小,是否在兩個數量級以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