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多多罐陀螺" 修訂間的差異

出自 全民科學平台
前往: 導覽搜尋
行 11: 行 11:
 
##猜測:將十五條橡皮圈綁在多多罐上,但是分別綁在罐底、腰部、或平均分配,以改變陀螺的重心.用相同的方法轉動陀螺,是否「陀螺的重心愈高」會使陀螺的「轉動時間愈長」?猜測後再實做.
 
##猜測:將十五條橡皮圈綁在多多罐上,但是分別綁在罐底、腰部、或平均分配,以改變陀螺的重心.用相同的方法轉動陀螺,是否「陀螺的重心愈高」會使陀螺的「轉動時間愈長」?猜測後再實做.
 
##猜測:猜測:用棉繩與發射器使陀螺轉動.改變棉繩繞竹筷的圈數,如五圈、十圈或十五圈;是否「驅動陀螺的圈數愈多」會使陀螺的「轉動時間愈長」?猜測後再實做.  
 
##猜測:猜測:用棉繩與發射器使陀螺轉動.改變棉繩繞竹筷的圈數,如五圈、十圈或十五圈;是否「驅動陀螺的圈數愈多」會使陀螺的「轉動時間愈長」?猜測後再實做.  
==分析與結論==
+
==結果與結論==
以三個粘土小球與對折鐡線三次的方式,探討「轉動慣量」如何影響啄木鳥的「振動頻率」,是一種簡單的定性實驗。如果希望更為精確,可選用小鐡片來代替粘土小球。 <br>
+
製作好陀螺的要件是穩定與平衡.讓陀螺轉得久的要素是較大的轉動慣量與較高的重心(內在因素),以及較大的力與較多的驅動圈數(外在因素).<br>
#由細鐡線繞成的彈簧形成一個螺旋形的管子,套在氣球棒上。當鐡線振動時,某些時刻彈簧會卡住氣球棒,此時摩擦力等於啄木鳥的重量,使啄木鳥暫時停止移動。由於鐡線的末端仍在振動,因此會使彈簧擺正而與氣球棒不接觸,啄木鳥便因重力影響而向下墜落。
+
#結果:陀螺質量愈大(轉動慣量也愈大),陀螺就能轉得愈久.但是綁更多條橡皮圈不見得更有利,因為質量不平均或太重,也讓陀螺不易轉動.另外,在相同的作功條件,陀螺的轉動時間並非與陀螺質量成正比關係.
#把粘土小球加在細鐡線的末端時,會增加鐡線的轉動慣量,也就是慣性增大而使啄木鳥振動的頻率變小。反之,把長鐡線對折後,鐡線的轉動慣量變小而使振動頻率變大。調整鐡線的長度、重量、和質量的分佈,就可以控制啄木鳥依照我們期望的頻率來振動。
+
#結果:陀螺的重心愈高時,倒下所需的時間就愈長,能使陀螺轉動得愈久.另外,本實驗將橡皮圈綁在多多罐底時,比綁在腰部離轉軸更遠,也會使「轉動慣量」增加,有利於使陀螺轉動得更久.
#當啄木鳥下降時,氣球棒頂端會劇烈搖晃。如果在氣球棒頂端粘貼重物,較大的慣性會使氣球棒的振動頻率減少,且搖晃幅度降低。 <br><img src='http://science4everyone.net/file/%E8%95%AD%E8%81%BF%E7%A8%8B/wk01%20%E5%95%84%E6%9C%A8%E9%B3%A5%E7%8E%A9%E5%85%B74.jpg' width=480>
+
#結果:初轉速愈高,陀螺就能轉得愈久.提高初轉速的方法是作功,也就是增加施力的大小與施力期間的轉動圈數.施力大小不易測量,但是愈長的繩子必然能增加施力期間的轉動圈數,作功較多使初速較大,陀螺就能轉得更久了.<br>
 
==教學目標==
 
==教學目標==
本活動適合K~12的學生,在社區大學對各種年齡與教育程度的學員實施時也饒有趣味。
+
各年齡及各種教育程度皆可.
#知識上:學生認識能量轉換的現象。當啄木鳥下降時,重力位能轉換為動能,動能又因振動而轉變為熱能。由於重力位能源源不絕的供給,啄木鳥就能夠不停振動。 
+
#知識上:認識轉動慣量、轉動作功、功能轉換等原理,以及陀螺的現代科技.
#技能上:鼓勵學生動手做,體會定性或簡單的定量實驗。使用簡單的工具與操作流程,讓學生更喜歡科學。
+
#技能上:學會陀螺的製作要領,以及使用簡單工具與材料的能力.
#情意上:以童玩引發學習動機。使用身邊的器材與回收品,重視環保議題與生活應用。
+
#情意上:發現童玩的新價值,喜歡自己的傳統文化,更易領悟科學名詞與原理
 
==應用==
 
==應用==
#在物理上:作為運動學、能量轉換、轉動慣量等主題之探索活動。
+
#在科學上:轉動慣量、功能原理、重心的測量等教學活動.
#在科技上:作為建築防震。例如台北101大樓的阻尼球及中國宮殿的斗拱,都有在建築物頂端加重的設計。
+
#在科技上:太空航行與無人車的定向裝置;藉製作陀螺,熟練工具與材料特性.
#在藝術上,可以把細鐡線彎折成鳥形或愛心,或在鐡線末端貼上可愛圖片,是很好的療癒設計,送禮自用兩相宜。
+
#在藝術上:台灣原住民的陀螺形式與玩法(泰雅族橄欖形陀螺、布農族鞭陀螺、鄒族紡錘陀螺、排灣雙繩陀螺、阿美族檳榔陀螺、西拉雅地牛陀螺).
#用棉線代替氣球棒,藉著拉緊或放鬆棉線,可以控制啄木鳥的落下速度。若把鐡線衣架展開再繞成圓環(兩端用氣球棒連結),可以讓啄木鳥持續振動很久。
+
#進階活動:遠拋陀螺使其落在定點轉動的原理與方法(客家陀螺).
 
==參考資料==
 
==參考資料==

於 2020年10月19日 (一) 07:31 的修訂

用多多罐製作陀螺,不但環保與懷舊,還可以探索許多科學原理.多多罐由聚苯乙烯PS為原料,因此很容易鑽洞與切割.使用小剪刀或鑽子即可在多多罐上鑽洞,若是先把鑽子加熱會更容易成型.把寶特瓶蓋蓋在多多罐口上,可以貯存豆子等小物、加工成玩具或樂器、更可能製成各種科學教具.

探究問題

如何利用環保材料設計一個完美的陀螺?怎樣使陀螺能轉動得很久?在我們的文化中,共有多少種形式的陀螺?各種設計與操作的科學原理為何?陀螺儀是現代科技,被使用在那些領域上?

實作項目

  1. 材料
    多多罐(100mL),寶特瓶蓋,竹筷(22cm),棉線(150cm),橡皮圈
  2. 製作
    在寶特瓶蓋與多多罐底中央處各鑽一個小孔,將瓶蓋蓋上多多罐後,再緊緊的插入一支竹筷成為陀螺.為了使陀螺轉動穩定,必須使用以下方法:
    1. 用雙手搓竹筷使陀螺轉動,練習穩定度,以使陀螺的轉動時間達到十秒鐘.
    2. 用另一個有洞的寶特瓶蓋做發射器.將棉線一端繞在陀螺頂端的竹筷上,另一端穿過發射器;將發射器貼緊竹筷而拉動棉線,陀螺即可穩定旋轉.
  3. 操作
    在以下實驗中,實驗一與二可選擇用雙手搓動或用棉繩拉動陀螺,實驗三必須使用棉繩拉動.
    1. 猜測:在多多罐的腰部綁上五條、十條、十五條橡皮圈,用相同的方法轉動陀螺,是否「橡皮圈的數量愈多」會使陀螺的「轉動時間增加」?猜測後再實做.
    2. 猜測:將十五條橡皮圈綁在多多罐上,但是分別綁在罐底、腰部、或平均分配,以改變陀螺的重心.用相同的方法轉動陀螺,是否「陀螺的重心愈高」會使陀螺的「轉動時間愈長」?猜測後再實做.
    3. 猜測:猜測:用棉繩與發射器使陀螺轉動.改變棉繩繞竹筷的圈數,如五圈、十圈或十五圈;是否「驅動陀螺的圈數愈多」會使陀螺的「轉動時間愈長」?猜測後再實做.

結果與結論

製作好陀螺的要件是穩定與平衡.讓陀螺轉得久的要素是較大的轉動慣量與較高的重心(內在因素),以及較大的力與較多的驅動圈數(外在因素).

  1. 結果:陀螺質量愈大(轉動慣量也愈大),陀螺就能轉得愈久.但是綁更多條橡皮圈不見得更有利,因為質量不平均或太重,也讓陀螺不易轉動.另外,在相同的作功條件,陀螺的轉動時間並非與陀螺質量成正比關係.
  2. 結果:陀螺的重心愈高時,倒下所需的時間就愈長,能使陀螺轉動得愈久.另外,本實驗將橡皮圈綁在多多罐底時,比綁在腰部離轉軸更遠,也會使「轉動慣量」增加,有利於使陀螺轉動得更久.
  3. 結果:初轉速愈高,陀螺就能轉得愈久.提高初轉速的方法是作功,也就是增加施力的大小與施力期間的轉動圈數.施力大小不易測量,但是愈長的繩子必然能增加施力期間的轉動圈數,作功較多使初速較大,陀螺就能轉得更久了.

教學目標

各年齡及各種教育程度皆可.

  1. 知識上:認識轉動慣量、轉動作功、功能轉換等原理,以及陀螺的現代科技.
  2. 技能上:學會陀螺的製作要領,以及使用簡單工具與材料的能力.
  3. 情意上:發現童玩的新價值,喜歡自己的傳統文化,更易領悟科學名詞與原理

應用

  1. 在科學上:轉動慣量、功能原理、重心的測量等教學活動.
  2. 在科技上:太空航行與無人車的定向裝置;藉製作陀螺,熟練工具與材料特性.
  3. 在藝術上:台灣原住民的陀螺形式與玩法(泰雅族橄欖形陀螺、布農族鞭陀螺、鄒族紡錘陀螺、排灣雙繩陀螺、阿美族檳榔陀螺、西拉雅地牛陀螺).
  4. 進階活動:遠拋陀螺使其落在定點轉動的原理與方法(客家陀螺).

參考資料